全自动推进式生产线通过机械传动、自动化控制实现物料或工件的连续输送与加工,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、电子装配、食品包装等行业。操作时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和设备特性,确保生产效率与人员安全。以下是关键操作注意事项:

一、开机前的准备工作
设备检查
检查生产线各机械部件(如传送带、推进机构、导轨、夹具)是否完好,有无松动、变形或异物卡滞(例如链条传动需确认链轮啮合正常,无断齿)。
验证电气系统(控制柜、传感器、电磁阀、急停按钮)是否正常,指示灯、报警装置是否灵敏,电缆线有无破损或老化。
确认气动 / 液压系统(如气缸、油缸、管路、阀门)压力正常,无泄漏,润滑油 / 液压油液位在规定范围。
清理工作区域,确保输送路径、操作平台无障碍物,物料堆放整齐,通道畅通。
参数与程序确认
根据生产工单核对设备运行参数(如推进速度、定位精度、加工节拍、加热 / 冷却温度等),确保与产品工艺要求一致。
检查自动化程序(PLC 程序、机器人指令等)是否为当前生产批次的正确版本,避免因程序错误导致误操作。
对于有换型需求的生产线(如切换产品型号),需确认工装夹具、定位治具已更换到位,并进行试生产验证。
人员与资质准备
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,熟悉设备结构、操作流程及应急处理方法,严禁无证上岗或非本岗人员操作。
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(PPE),如安全帽、防护手套、防滑鞋,涉及粉尘或噪音的场景需佩戴口罩、耳塞。
二、运行中的操作规范
启动与运行监控
按设备规定顺序启动(通常先开总电源,再启动控制系统、传动系统,最后启动辅助设备如加热装置),避免瞬间负荷过大导致故障。
启动初期进行 “空运行” 测试,观察各环节动作是否协调(如推进机构与加工设备的节拍匹配、传感器触发是否准确),确认无异常后再投入物料。
运行中通过监控屏幕、现场观察窗实时监测设备状态:
关注工件输送是否平稳,有无偏移、卡堵或掉落;
检查各工序(如焊接、装配、检测)是否正常执行,关键参数(如压力、温度)是否在设定范围;
留意设备有无异常噪音、振动或异味(如电机异响可能是轴承磨损,焦糊味可能是电路过载)。
物料处理要求
按规定方式放置物料,确保工件定位准确(如对齐传送带刻度、卡入夹具凹槽),避免因摆放歪斜导致推进受阻或加工误差。
禁止将超规格、超重或不符合要求的物料投入生产线(如金属件混入塑料件生产线可能损坏设备)。
若出现物料卡滞,严禁在设备运行时用手或工具直接清理,需先按下急停按钮,待设备完全停止后处理。
协作与沟通
多岗位协同操作时(如上下料、质量抽检),需通过对讲机、信号灯等工具明确沟通,避免因信息错位导致误操作(例如上游未通知停机,下游擅自打开防护门)。
发现轻微异常(如物料倾斜、参数波动)时,及时与班组长或技术员沟通,评估是否需要停机处理,避免小问题扩大。
三、停机与维护注意事项
正常停机流程
按 “先停物料输送→停加工工序→停辅助系统→关总电源” 的顺序操作,避免突然停机导致物料滞留或设备损伤(如高温设备需先冷却再关机)。
清理生产线内残留物料,清洁传送带、夹具表面的污渍(如油污、粉尘),防止残留物质腐蚀设备或影响下批次生产。
紧急停机处理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立即按下急停按钮:
人员身体或肢体进入设备危险区域(如传送带与机架间隙);
设备发生剧烈异响、冒烟、火花等故障;
工件连续卡堵、设备明显变形或功能失效。
急停后需排查故障原因,排除风险并复位急停按钮后,方可重新启动(严禁直接复位后强行运行)。
日常与定期维护
每日停机后检查关键部件:如传动链条 / 皮带的张紧度、导轨润滑情况、传感器清洁度(避免被粉尘遮挡导致误判)。
定期(按设备手册要求)进行保养:更换润滑油、滤芯,校准传感器与定位装置,紧固松动的螺栓等。
维护时需断开设备总电源,并悬挂 “正在维修,禁止合闸” 警示牌,防止他人误启动。
四、安全与应急管理
严禁违规操作:如跨越传送带、在设备运行时翻越防护栏、擅自拆卸安全防护罩(防护栏缺失时需立即停机报修)。
应急演练:定期组织操作人员演练急停处理、人员救援(如肢体被卡时的脱困方法)、火灾扑救(配备灭火器并确保会使用)。
记录与追溯:如实填写设备运行记录表,记录停机原因、故障现象及处理结果,为后续维护和工艺优化提供依据。